顯示具有 競爭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競爭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5月12日 星期二

【摘要】【天下】專訪IDEO執行長 布朗:請像設計師一樣思考

閱讀全文

以下摘要我認為最好的兩個問題 >>

-----------------------------------------------------------------------------------

問:為什麼大蕭條時需要「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

答:面臨危機時,企業不能只滿足於現有的選擇。企業的新選擇,包括了新的產品、新的服務、新商業流程、新的策略。而設計思考,是有助於企業創造新選擇的一套方法學,在大蕭條時,企業反而更受用。

問:什麼是好的「設計思考」?

答:設計思考的第一步,是直接觀察,凡事以人為本,考慮人們的行為、需求、偏好,但同時也考慮科技的可行性、商業的可行性。這樣整合式的思考,才能讓企業的創新符合人們的需求、想望,也回頭為企業創造價值。

這第一步的關鍵,在於觀察入微。了解消費者、使用者、顧客的工作、居家生活、社群,才能挖掘連他們自己也說不上來的需求。千萬不要只看現存的市場,要看看這市場裡的終端使用者,甚至是目前沒有使用你產品、服務的消費者,才能帶給你新鮮的主意。

設計思考的第二步,是快速創造出原型,具體讓大家了解你的靈感。愈快將你的靈感落實成原型,就愈快能測試、愈快得到回應、愈快了解到這個創意的優與劣。

設計思考的第三步,是說故事。許多點子沒執行出來,是因為沒在企業的每層組織中間去講這個故事,把訊息散播出去。強而有力的故事,會為你的創意注入生命,為你贏得同事及伙伴的支持。

2008年5月9日 星期五

[人物]呂台年:敢賺、敢投資,「建築文化創意」推手

呂台年是誰?

四月下旬,大陸富豪團來台首站,就是參觀他投資興建的「國際建築博覽會」模型。該建案被稱為台灣版的「長城腳下的公社」,共邀二十位國際級建築師,在台北縣澳底村七十公頃土地上,蓋一百七十六棟農村別墅。今年九月,它將成為國內建築業界首件以個展形態,受邀前往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參展的作品。

還是一個依農業發展條例起造的農舍聚落,買家持有土地至少得等上兩年才能動工,但參與建築師名號,卻包括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贏得台中大都會歌劇院競圖的伊東豐雄,與設計香奈爾移動展覽館而名聲大譟的札哈.哈蒂(Zaha Hadid)多位大師,他們成為該案顧問,受邀設計公共空間。


年僅四十六歲的呂台年,在房地產同業眼中,不過是跨入建築業十二年、半路出家的地方型建商。在此之前,曾經營十多個領域的生意,十六歲在夜市擺攤、十八歲和同母異父的大哥劉台捷聯手創立銀箭彩色沖印連鎖店,也曾是北縣最大的柏青哥小鋼珠連鎖店負責人、公賣局菸品中港台代理商,並跨足環保回收事業、入主西門町成都飯店、出任東森寬頻常董、經營變臉川菜和上海湯包館等八個餐飲品牌,這幾年更將地產開發的觸角延伸到對岸海南與山東威海。

想靠擺地攤致富,得要有敢拚、搶狠的街頭戰力;但要從士林夜市,踏入國際三大藝術展之一的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成為台灣建築業界首件以個展形態受邀參展者,得轉變的絕對不只是身價,還要有創作力,甚至是優雅、時尚的身段。

人格特質>>

自認從小深受《水滸傳》、《三國演義》與《魯賓遜漂流記》三本書影響,老愛出頭當孩子王的小太保個性,回家經常免不了招來一頓毒打,但卻也因此練就機靈性格,「在外頭打架衝第一個,想著打贏的同時還要盤算回家不被海K,要有一心能多用的本事,」呂台年認為,這是讓他同時兼顧多個事業的關鍵因素。

他更深信:「市場上的英雄,沒有一個是走傳統路線」的硬道理,總愛在老行業尋找賺新錢機會的經營思考,與他早年創立銀箭彩色沖印連鎖店經驗有關。

這回他將澳底這塊遲遲通不過環評的高爾夫球場用地,以不到六億元收購來的荒地,改造成中外建築師群和富豪們圓夢的百億推案舞台,再次展現他窮變則通,勇於破除框架賺新錢的經營本領。

劉育東認為,呂台年雖不具備像遠雄這等大型建商的實力,也未必有大企業家的優雅身段,但也正是如此,呂台年敢冒其他建商不敢冒的險。

呂台年膽大但心更細。二十八歲那年,幫前中和市長童永雄輔選成功後,他進入市公所當四年的市長機要秘書,現在滴酒不沾的呂台年,當時一年卻曾喝掉一千萬元酒錢,機要生涯培養出他深諳人脈經營,與對政治事務的嫻熟運作謀略。

他討好身邊人的細膩心思與執行力,也發揮在追老婆這件事,王佳婉一句不喜歡胖子,呂台年不到半年內,體重從一百公斤狂降到七十公斤,才終於抱得美嬌娘歸。

轉型>>

當呂台年荷包越來越滿,他意識到,不僅要賺錢,還要賺尊嚴

代理頂級家具Armani Casa的晴山國際執行長黃世潭認為,知道自己什麼東西沒有,並會執著到底爭取,是呂台年最大的優點正因為呂台年經營過太多不同類型的生意,因此比起多數建商,看問題更容易觸類旁通,願意包容且聽得進去專業意見,比如找到計畫主持人劉育東之後,就絕不插手干涉建築師名單,澳底這個台灣房地產業界超級非主流的案子也才能成局。

性急的呂台年更有閃電般的執行力,比如建築師提出買遊艇構想,他兩天後就飛香港買船,一週內搞定交船期程,「呂台年比誰都清楚,澳底這一役鋪陳出的排場和氣勢,絕對將成為捷年未來三、五十年的事業基礎。」黃世潭說。

多次和呂台年遠赴歐洲、邀請各路建築師加入澳底開發案的劉育東觀察,在建築專業領域,呂台年明顯缺乏國際視野,但卻是少數不必等到第二代,就具備朝國際化轉型企圖的建商,為了這個案子,呂台年竟參加超過五十趟海外建築旅行,拍了上萬張照片。

徐莉玲認為,呂台年的背景是什麼,在她來看並不重要,讓她感動的是,「台灣終於出現願意付出極高設計費找國際頂尖建築師,不再只是把短期開發利益當唯一考量的建商,讓台灣的建築文化創意,有機會急起直追國際水準,改變的將不只是澳底風貌,很有可能成為東北角風景區,未來吸引國際觀光客最重要的地標。」

或許,正因街頭賺新錢出身的冒險性格,加上轉型國際建商的強烈企圖,讓呂台年變得大膽。儘管身上總圍繞爭議話題,但卻也是他,讓台灣建案出現更多可能性。

*呂台年小檔案>>

出生:民國51年
學歷:四海工專、北京光華管理學院EMBA
經歷:銀箭彩色創辦人、捷年開發總經理
現職:捷年集團董事長

出處 >>
商業週刊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33080&p=5

2007年12月25日 星期二

[心得]看IDEO 如何創新

我讀一篇文章 四大拼圖,拼出世界頂尖設計版圖 捲進Brain Storm,透視IDEO創意腦袋
從IDEO 學到如何創造的概念:

1.創意來自使用者的經驗

在IDEO,任何設計案件的開端,都要先走進田野,從實用的現場開始。「透過觀察,我們才能真正找到問題的核心。」布朗將這套以使用者經驗為原點的創新流程稱為「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的模式。

IDEO執行長提姆‧布朗(Tim Brown)認為,IDEO的創新根基在於對使用者經驗(experience)的重視,「豐富的使用者日常生活經驗,是我們源源不絕的創意寶庫。」布朗說。

2.創意的激發需要不斷重複的發想與驗證
由金融專家、軟體工程師、產品經理與實務操作的員工開了二十次的動腦會議,從八十個新產品的概念發想中,篩選出十二個,最後,找出大家最喜愛的那個,讓「小額消費」,可以跟「存錢」相結合。

3. 看似簡單做起來難的競爭優勢
IDEO 歷久不衰的原因 就是「開放」(open)的企業文化

「流程複製很容易,但真正精髓的文化部分,我們卻一直沒學到。」實踐大學產品與建築設計研究所教授官政能說。

對內,IDEO沒有固定的辦公室隔間與裝潢,沒有僵化的職級,甚至沒有固定的部門同事,各領域的專才隨時因應設計案件組成專案小組。對外,IDEO要求專案成員拋棄自己的成見,放空心靈,讓使用者告訴他們,什麼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

4.IDEO 的價值來自於:
  • 由設計導入商業模式
  • 獨一無二的解決方案

講到獨一無二,我想到一個故事:

上週末去世貿參觀照明與家具展,逛到一家設計燈飾的攤位;服務小姐很熱誠的介紹他們的產品,也對我提出產品技術的問題加以回答。雖然是針對我的問題回答,但也不忘記強調他們是一家設計公司。
她強調:「所有的成果都是針對客戶需要來客制化」
即使把光源從白幟燈泡換成省電燈泡、或是支援瓦數比較高的燈泡,基本的出發點都不是考慮價格、環保、或者其他的單一理由,而是來自最終的客戶需求

當一件成品不再只是工廠大量生產中的標準規格,產品的價值來自貼近與滿足客戶需求;產品的定價就不能只從它的零組件算出來,這樣的服務也保證了設計公司的豐厚營收與永續經營。

2007年9月26日 星期三

[職場] 到對岸歷練 48名在學生實習體驗兩岸差異

今年暑假首次有來自台灣各大專院校48名就讀大學部、研究所甚至是博士班的學生,到深圳的台商企業進行47天的暑期實習。

這次活動的幕後推手是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基金會董事長陳明璋及圳台商協會會長黃明智

動機

陳明璋看到台灣經濟一直往下走,台商這幾年又加快本土化,愈來愈多原本由台幹擔任的經理人職務逐漸被陸幹所取代。才會想說要安排台灣學生,在就學階段就實地到中國大陸,實地感受大陸經濟的脈動,觀察企業實際運作與學校的教科書內容有何落差。

經過

陳明璋直到去年7月找到深圳台商協會會長黃明智,黃明智第一個反應就是「這很好啊」,隨即獲得黃明智(系統電子),莊世良(光晟玩具)、蕭金聰(亞力山卓傢俬)、蔡正富(艾美特電器)等十餘家台商支持。

連展科技總經理陳鴻儀覺得,兩岸年輕人對工作態度有著「天壤之別」。大陸新進員工學習的企圖心非常強烈,有問題會不斷發問,工作的積極性明顯高於台灣年輕人。即便是台幹與陸幹比較也有類似現象,「台幹常是出一張嘴,最後做事的還是大陸幹部」。

希望
甚至還能拓展到東南亞的越南、馬來西亞等台商較為聚集的國家。

新聞